大神中文

字:
关灯 护眼
大神中文 > 衡华 > 第三百二十章 造化常青演天木(第一更)

第三百二十章 造化常青演天木(第一更)

  第三百二十章 造化常青演天木(第一更) (第1/2页)
  
  天玄道台,沧澜云海。
  
  “牡丹,一名鼠姑,一名木芍药。《神州花经》记,‘花似芍药,宿干似木,故名木芍药。’”
  
  “菩提”坐在树影下,翻阅沙金阊送来的文稿。
  
  “神洲自古便有将牡丹归入芍药一脉的习惯。没错,文稿正确,的确是近亲关系,可以这么归类。”
  
  再看下一篇:“桃杏为近亲,也没错。”
  
  伏衡华审阅沙金阊的稿子,频频点头。
  
  这才有前世“界门纲目科属种”的分类感觉嘛!
  
  勘物,就是要把植物的物性归本朔源,根据亲缘关系一一排列。
  
  看过沙金阊的稿子,伏衡华开始画图。
  
  这就是菩提小组的任务了。
  
  二十年间,东来数百万植物的功用药性已解析完毕。唯独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,有一部分出现错漏。
  
  通过嫁接术,诸修以实际印证的方法进行判断。然后归总于菩提小组,由伏衡华排列画图。
  
  先是一颗颗形象各异的桃实,然后将这些果实连在一条脉络上。旁边又划出各种杏子,同样归入一条脉络。
  
  在伏衡华的构思中,植物体系是由简到繁的过程。因此,他彷照前世分类的方式,划定根基、主干、分枝、经条、脉络、种实等阶级。
  
  这便是植物体系的进化树。
  
  和龙族、动物的起源相似,植物的源头也是原初藻类,甚至可以追朔到最初的太阳之灵。
  
  光合作用,不正是借用太阳之力,不正是植物一系的标志吗?
  
  随着演变进化,植物逐步发展演变。如同大树从萌芽一点点伸展枝桠。
  
  画完两条脉络,伏衡华再把桃杏两条脉络并在一起,构成一根细枝茎条。而这根细枝又跟旁边几根枝条,组成一条较为粗壮的分枝。
  
  而在伏衡华画图时,沧澜子也在洞府仔细培植一盘绿藻。
  
  进化树是什么?
  
  是密咒木箓的核心体现。
  
  一树便是一符,是天下木符之祖。
  
  理论上,只要灵气足够,且清楚任何一种植物的物性。只需画出相应的符箓。或许不需要准备近亲植株,从最基本的藻类就可以培植任何一种花草树木。
  
  沧澜子小心翼翼输入灵气,并划出一道符箓。
  
  “咄——”
  
  绿藻缓缓出现胚芽,逐渐变化为一枚种子。
  
  “成功了!”
  
  青芽出,转眼在水盘中化作一颗细小桃苗。
  
  很快,桃树开花结果。当果实落下时,桃苗化为灰尽。只在沧澜子手中,多出一枚水灵灵的鲜桃。
  
  并非灵果,而是普通桃子。
  
  但这一成果,让沧澜子欣喜不已。
  
  “果然,最简单最原始的生命体,反而可以充作一切的基石。菩提提出的原初生命概念,是对的。
  
  “天演树计划,也有可能成功。”
  
  天演树,是站在植物一系顶点的神树。
  
  是一种现实中不存在,由颜羽源建议,沧澜子拍板,修士们自我创造设定的,体现植物这一概念,象征万木之宗的神树。
  
  没办法,和飞禽走兽拥有龙凤龟麟等顶点神兽不同。植物一系在经过诸位修士翻阅古籍,近三十年考证,也没找到站在顶点,且具备高等繁衍能力的族群。
  
  桃有仙木蟠桃,荷有清净金莲,杏有长生仙杏……但这些奇花仙木层次的物种不足以代表植物的一大体系,成为和龙凤对等的顶级存在。
  
  伏衡华与诸修讨论,依嫁接而来的“百果树”为蓝本,构想一颗缔结天下所有果实的五行果树。
  
  这种树可以代表一切开花结实的果树。
  
  同理,世间也应该有一种低矮的多枝灌木,能在枝头绽放天下各雷灵花,为百花木。
  
  而不开花,不结果,一味向高大生长的乔木,也应该有一种不惧雷霆,无惧风雨,不怕水火道兵的至坚之木。伏衡华称作建木,但神州也不存在这类神树。
  
  唯一接近构想中的建木,是由赤渊道派培植的中天扶桑树。
  
  象征山历运行的若木,是东来已知的最高最硬神树。
  
  几种构想不切实际,且每一种的构思难度都极大。
  
  最终,颜羽源提出一个概念。
  
  “与其从历史寻找原型,或者培植数种新的灵木。不如我们倾尽东来之力,培植一颗具备所有树的性能,象征植物进化本质的树。”
  
  这就是所谓的“天演树”。
  
  也是在博物计划进行到最后,颜羽源提出来的下一个计划。
  
  由菩提道人归总天下万木,然后诸修合力采集四海九域之水,收集神州数百万种植物的木灵之气,在池海构建一座灵池。
  
  再从藻类开始,培植天下万木,进行植物进化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