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神中文

字:
关灯 护眼
大神中文 >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> 第281章 千古谏臣魏征

第281章 千古谏臣魏征

  第281章 千古谏臣魏征 (第1/2页)
  
  建立在隋朝末年乱世废墟之上的唐朝,唐太宗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一改往日民生凋敝的社会乱象,转而开创了一个河清海晏的贞观之治盛世。
  
  而这个盛世的开创不仅仅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,这个盛世的来临离不开贞观一朝的那些治世能臣。
  
  可以说唐朝在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,离不开那些在朝堂之上不断为唐太宗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官吏。
  
  而在这些著名的贞观臣子中,有一個人与其他人均不同。
  
  他既不会对唐太宗阿谀奉承,更不会在朝堂拉帮结派,死后唐太宗还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。
  
  他就是魏征,唐太宗贞观盛世的重要开创者之一。
  
  “公元580年,魏征出生于巨鹿郡曲阳县,是当地的名门望族。”
  
  “魏征的父亲魏长贤,早年在北齐朝廷担任官职,后因上书讥讽朝政被贬为县令。”
  
  “魏征年少时父亲便去世,因不善经营家中产业,家道中落,出家为道士。”
  
  “虽落魄潦倒,但魏征胸有大志一心向学。”
  
  “他喜好读书,涉猎广泛,见天下大乱,最喜欢纵横之说。”
  
  “公元617年,武阳郡丞元宝藏起义响应瓦岗李密,召魏征为官掌管文书记录。”
  
  “李密每次收到元宝藏的文书总是称赞,听闻是魏征所写,便召见魏征为元帅府文学参军。”
  
  “魏征随后献上十条密策以壮大瓦岗,李密虽称奇却没有采用。”
  
  “一年后,王世充转攻洛口,被李密击败。”
  
  “魏征对李密的长史郑颋献策称,李密虽多次胜利但损兵折将过多。”
  
  “瓦岗没有府库,将士们有功而无赏影响作战士气。”
  
  “不如加固深沟高垒与之相持,待敌人粮尽,便可不战而退,才是取胜之道。”
  
  “而且东都的粮食用尽,王世充无计可施会决一死战,便不与其交战。”
  
  “长史郑颋不以为然,认为是老生常谈。”
  
  “魏征却称这是奇谋深策,拂袖离去。”
  
  “没有采用魏征的计策,李密轻率出战,遭到惨败。”
  
  “魏征便随之归降李唐,但未得重用。”
  
  “当时李密原来的部下徐世勣仍占据着大片领土,东到大海,南到长江,西到汝州,北到魏郡,举棋不定不知何从。”
  
  “魏征写出《与徐世勣书》劝导徐世勣应审时度势,避免错过成大事的时机。”
  
  “李勣收到文书后便决意归唐,并开仓运粮,接济淮安王李神通。”
  
  “之后,窦建德率军攻打黎阳,魏征、李神通、李勣等人都被俘获。”
  
  “窦建德仰慕魏征的才能,又拜其为起居舍人。”
  
  李隆基:魏征,天下第一诤臣,太宗亦师亦友的良臣。
  
  他要是也能有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良臣,安史之乱怎么也不会发生。
  
  魏征曾多次劝谏太宗,直言不讳,规劝太宗以尧舜为榜样,以秦、隋朝的暴政为借鉴。
  
  引经据典,督促太宗轻徭薄赋,兴文抑武,节俭勤政。
  
  并敢于坚持原则,直到太宗屈服。
  
  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传为美谈,成为君臣肝胆相照的象征。
  
  太宗和魏征属于亦师亦友,两者相互成就。
  
  太宗雄才大略,心胸宽广开阔,具有容人之量,重要的是赏识重用人才。
  
  为了实现国富民强,太平盛世的愿望,迫切需要有才能的朝臣,帮助太宗改过自新指导他大有作为。
  
  魏征正是这样的人才,而且直言敢谏,不避锋芒,为国为君分忧。
  
  因此,太宗和魏征君臣一心,肝胆相照,相互成就,成为历史佳话。
  
  魏征之后,再无谏臣,成为空前绝后的名臣。
  
  此后历朝历代的名臣众多,但魏征这样的谏臣仅此一人。
  
  太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谏臣,才能时刻警醒自己,不至于犯下大错,这是让他最羡慕的地方。
  
  “公元621年,李世民带兵攻打窦建德,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。”
  
  “窦建德就擒后,魏征也随着到了长安二次归唐。”
  
  “隐太子李建成听闻魏征的声名,便将其纳入麾下,掌管图书经籍,礼遇厚待。”
  
  “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勋见长,劝说李建成应尽早巩固太子之位,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。”
  
  “当时刘黑闼作乱山东,李元吉镇压失败。”
  
  “魏征建议太子李建成请战立功,同时可结交山东豪杰,使其地位更加稳固。”
  
  “武德五年十二月,李建成前往山东,采用魏征的建议。”
  
  “改用招抚政策瓦解了农民起义军,取得了胜利,并结交了山东豪杰,壮大了自己的势力。”
  
  “公元626年,李世民取得玄武门政变的胜利。”
  
  “李世民问魏征为何要离间兄弟,魏征答先太子若是听他的,必无今日之祸。”
  
  “李世民听罢,器重他的耿直,又素来看重他的才能,便接纳并礼遇魏征。”
  
  “当时河北州县局面混乱乱党丛生,魏征及时提醒李世民。”
  
  “李世民便派魏征前往安揖河北稳定局面,遇事可酌情处理。”
  
  “魏征在磁州遇到旧太子手下李志安、齐王护军李思行押解回京,魏征对副使称。”
  
  “如果释放了二人,人们便会相信朝廷发布的诏令是算数的,必然对民心安定产生重大影响。”
  
  “如果仍听凭将两人押送京师,则只能说明朝廷说话并不算数,必将失信于民,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。”
  
  “应以国家大计为上,主上以国士的礼相待,便应以国士的担当来报答知遇之恩。”
  
  “随即命人释放他们,免除其罪责,使朝廷信誉的感召远达天下。”
  
  “李世民非常满意,魏征最终也圆满完成了安抚山东河北的任务。”
  
  “经此一事,李世民对魏征愈发器重,经常传召他入内商谈治国施政的得失。”
  
  “魏征有经国之才,性情耿直不屈不挠,李世民对他的谏言都欣然接受。”
  
  “魏征也欣喜于李世民的信任,对李世民知无不言,尽显其才能无所隐瞒。”
  
  “魏征所谏二百余事都说到李世民心坎上了,李世民也都理解他是诚心诚意为了国家好。”
  
  李世民:要是没有魏征此等诤臣良臣,朕还不知道会犯多少过错。
  
  一个人身居高位,就容易意识不到自己的过错,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劝谏。
  
  而魏征正是这样的臣子,他都已经记不清魏征多少次指出他的过错了。
  
  还记得贞观元年的时候,他要派人征兵。
  
  大臣上奏只要是身材魁梧壮实的男子,哪怕不满十八岁,也可以一并征兵。
  
  他自然是同意的,可魏征却坚决反对,不肯签署律令。
  
  他那时非常生气,责怪魏征太过固执。
  
  魁梧壮实的男子,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,征召他们没什么害处。
  
  但魏征则认为军队在于治理得法,而不在于人数众多。
  
  征召身体壮健的男子,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,便足以无敌于天下,没必要多征年幼之人。
  
  随后魏征话锋一转,直截了当的指出了他的过错。
  
  他以诚信治理天下,想要让臣子和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。
  
  但魏征指责他即位没多久,却已经多次失信了。
  
  原来他刚即位时,就下诏说过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,一律免除。
  
  可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的财物,不属于官家财物,仍旧征求索取。
  
  他由秦王升为天子,秦王府的财物理应也是官家之物。
  
  还有他下令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钱,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。
  
  不久又有敕令,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,从下一年开始免除。
  
  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,又重新征回,这样百姓不能没有责怪之意。
  
  现在是既征收租钱,又指派为兵员,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徭役。
  
  另外与他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员,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。
  
  至于征点兵员,却怀疑他们使诈,这并不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。
  
  也正是因为魏征的这些谏言,他才明白自己之前的过错。
  
  他以前认为魏征比较固执,怀疑魏征不通达政务。
  
  在魏征指出过错后,他才发现魏征议论国家大政方针,确实都切中要害。
  
  朝廷政令不讲信用,则百姓不知道怎么办,国家就不能得到治理。
  
  “贞观元年十一月,岭南部落首领冯盎、谈殿等人互相争斗,很久没有入朝。”
  
  “各地方州府前后十几次奏称冯盎谋反,李世民命人征发江岭数十州兵马大举讨伐。”
  
  “魏征劝谏李世民,中原刚平定,岭南遥远地势险恶,有瘴气瘟疫,不可驻扎大部队。”
  
  “且冯盎反叛的情状还未形成,不宜兴师动众。”
  
  “李世民疑惑上奏冯盎谋反者络绎不绝,为何说反叛的情况还没有形成。”
  
  “魏征解释冯盎若反叛,必然分兵几路占据险要之地,攻掠邻近州县。”
  
  “现告发其谋反已有几年了,而冯氏兵马还没出境,这明显没有反叛的迹象。”
  
  “各州府既然怀疑冯氏谋反,陛下又不派使臣前去安抚,冯氏怕死,所以不敢来朝廷。”
  
  “若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诚意,冯氏欣喜能免于祸患,便可不用劳动军队使他顺从。”
  
  “随后李世民派官员持旌节往岭南慰问冯盎,冯盎则让他的儿子冯智戴随着使臣返回朝廷。”
  
  “李世民称赞魏征只建议派遣一个使者,岭南就得以安定,胜过十万大军的作用。”
  
  “贞观二年十月,交州都督李寿因贪污犯罪。”
  
  “李世民认为瀛州刺史文武全才,廉洁奉公,便征召入朝,命令镇抚交趾郡。”
  
  “瀛州刺史原本同意了,不久又后悔,以旧病复发推辞。”
  
  “李世民让杜如晦传旨于瀛州刺史望他诺守信用,但瀛州刺史执意辞退。”
  
  “李世民再次召见他,晓以道理,瀛州刺史仍拒不从命。”
  
  “李世民勃然大怒,倘若天子不能发号施令,如何治理国家。”
  
  “便下令将瀛州刺史斩于朝堂之上,不久又后悔。”
  
  李治:多亏了魏征的直言纳谏,父皇才能够幡然醒悟,为大臣平冤昭雪。
  
  因为瀛州刺史卢祖尚不愿意上任,父皇一气之下就处死了卢祖尚。
  
  这一举动确实是父皇的过错,还是魏征巧妙的指出了这一点,让父皇意识到自己的过错。
  
  父皇处死卢祖尚之后,没过多久就与魏征议论齐文宣帝的为人。
  
  魏征给父皇讲了齐文宣帝的一个故事,这才让父皇明白错杀了瀛州刺史卢祖尚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